16岁少年面临截肢 精准取栓保住双腿
时间:2019-01-24
作者: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点击量:0
2018年底,家住肥城的16岁小伙张某在骑自行车时发现左侧小腿乏力,一开始并未在意,而后逐渐加重,出现左侧小腿疼痛难忍。无奈之下,2019年1月,张某在家人陪同下在泰安当地2家较大的医院就诊。2家医院的意见一致,考虑继续小伙子是下肢动脉缺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张某虽然年纪很轻,但心脏功能极差,心脏彩超示射血分数只有36%(射血分数指心脏每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反映心室泵血功能的能力,与心肌收缩力度有关,一般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的射血分数值约为55~65%),竟然还不如一个70岁的老大爷。这提示该患者很难耐受全麻开通血管的手术。当地医院无法处理此类情况,建议转往上级医院就诊。
张某家人辗转了解到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水平高,经与王瑞华副主任医师电话沟通病情,王主任同意接收患者。1月2日晚11点张某被转运到中心医院,此时王瑞华主任以、鲁冬林医师早已在医生办公室做好接诊准备。王瑞华主任看过患者后,了解了患者基本病情,结合心脏彩超结果,初步诊断为患者双下肢动脉栓塞。
据王瑞华副主任医师介绍,下肢动脉栓塞是指来源于心脏或动脉壁的血栓或粥样硬化斑块等栓子随血流流向远端动脉,卡在下肢口径小于栓子的动脉,并堵塞管腔,导致肢体器官和组织缺血坏死,一般多急性发作,应尽早手术取栓治疗,若不及时手术,耽误病情,则可能需要截肢。而此时患者的右腿温度还好,但是左侧脚掌已经青紫,左下肢踝关节、足趾关节均已丧失自主活动的能力,皮肤亦没有任何感觉,肢体濒临坏死,需要紧急手术。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检查,王瑞华医师发现该患者病情极其复杂,三岁时便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七岁时进行了骨髓移植,现在已经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因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患者的体重高达200多斤,心脏每天需要超负荷供血,早已不堪重负,手术治疗必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王瑞华副主任医师随即把病情向上汇报给血管外科孟庆义主任医师,并请心内科、心外科、血液内科、麻醉科会诊,几个科室一致认为该患者的心脏很难耐受全麻,患者心功能太差,手术风险极高。此刻,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了血管外科专家们面前:如果不手术,孩子的左腿很快会坏死,肢体坏死后产生的毒素播散全身,引起全身酸中毒以及心肾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最终危及生命。
王瑞华主任经过和孩子父母详尽的交流沟通,家人表达了强烈要求保住孩子腿的态度,母亲说孩子从三岁开始经历了很多病痛,很坚强,一直坚持上学读书,但是如果腿没了,他还怎么能生活下去呢?
在与孟庆义主任医师进行讨论后,王瑞华副主任医师决定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急诊手术,以局部麻醉为主,采用DSA介导精准取栓等方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简洁有效的方法开通血管。
时间就是生命。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手术在孟庆义主任医师的指导下,由王瑞华副主任医师主刀,鲁东林、韩建民医师协助,介入科李华磊护士和张云春技师配合,麻醉科葛源医师监护,于1月3日零点25分紧锣密鼓的开展,手术局麻下进行,患者严重肥胖血管游离显露困难,经过精细的手术操作,至凌晨三点多手术顺利结束。术中取出左下肢的血栓栓子,开通已经闭塞的血管,术后患者左下肢的皮色皮温明显好转,但是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左小腿肿胀严重,王瑞华医师又紧急为其进行减压手术,患者足部温度逐渐恢复。
正当所有人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次日中午,患者的右腿缺血加重,出现疼痛麻痹。王瑞华副主任医师当机立断,再次冒着手术风险,拖着一夜未眠的疲惫身躯,当天下午紧急行右下肢动脉取栓术并导管吸收手术。手术于当天下午六点顺利结束,术后患者恢复较好,双下肢皮色皮温恢复,右下肢可自主活动。由于患者心脏功能极差,手术后在CCU进行监护治疗,在王磊主任的精心调护下,患者病情逐渐稳定,于1月17号转回血管外科病房。
1月22日,手术切口的手术缝线已经拆除,张某和家人的脸上也慢慢露出了笑容,因为他们相信,再过几天,小伙子就可以和家人一起回肥城,过个团圆幸福的新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