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济南市中心医院!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信息 >正文

顽固性脾胃不适无处疗,四诊参针药并用显奇效
时间:2020-04-27 作者: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点击量:0
      这三幅舌头的照片来自于同一位患者,你想知道这巨大的变化来自于什么样的治疗过程吗?

      初见患者王女士,是2019年夏天,当时患者以顽固性胃脘部胀满、呃逆、自觉水饮不下、消瘦为主要症状,为此曾四处就医,该做的检查都做了,胃镜、腹部CT、抽血化验等均没有明显的异常;药也吃了不少,保护胃黏膜、促进胃动力、促消化的,可是吃完之后症状并没有一丝好转。
      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我院中西医结合科刘晓天医生,当时的王女士面对刘晓天也是将信将疑,她说自己不想吃药了,反正任何药物都对她的症状都不能起效。当看到患者面露愁容、眉头紧锁地诉说着自己的症状时,刘大夫初步判断患者在躯体化症状的基础上伴发有焦虑的表现。经过深入沟通发现,患者由于家中事务导致心情烦闷、焦虑,而身体的不适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出现。

      刘晓天医生经过四诊合参*,判断出患者是典型的肝气犯胃证,所谓肝气犯胃证,就是平时由于压力过大或者情绪不佳从而影响脾胃功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诸如胃胀、胃痛、呃逆(打嗝)、时不时叹气等表现,而这些躯体化的不适症状又反过来会影响患者的情绪,导致患者陷入恶性循环。在治疗时需要疏肝理气和胃。
*(四诊合参:四诊,就是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手段;合参,就是把四诊获得的诊断资料,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复思考,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诊断。)
       当刘大夫为患者分析完病情和治疗方案后,王女士由最初的将信将疑,开始产生了信任,决定按刘大夫的方案治疗。之后便是针灸与中药内服治疗的过程,期间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现在患者王女士症状已经完全好转,恢复了往日正常的生活。反观整个治疗过程,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阶段:

“移精变气”以获得信任
         中医诊病的精髓在于医患之间的密切配合,而密切配合的根本在于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移精变气”出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素问》,说的就是通过帮助患者分析疾病发生的缘由,并向其介绍治疗方案,从而转移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注意力,能够对医生产生足够的信任,可以起到提高患者依从性的作用。该病例在第一次见面时为患者分析病情并介绍治法的过程就是在实现“移精变气”,对于躯体化症状伴焦虑状态的患者,这既是诊病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贯穿于整个治疗进程不可或缺的过程。

疏肝理气以消胀除满
      获得了患者的信任,也就获得了为患者治疗的机会,所以治疗主要是针对最困扰患者的症状:胃脘部胀满、呃逆、自觉水饮不下。经过四诊合参,给患者辨证为“肝气犯胃证”,所以治法就是疏肝理气,中药内服采用逍遥散、木香顺气散等疏肝理气,同时辅之以甘麦大枣汤、栀子豉汤以疏解患者的烦躁情绪,针刺则是从促进脾胃运化功能入手,选择中脘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行补法,同时采取双侧合谷穴、太冲穴同时行针的“开四关”之法以调节患者的焦虑情绪。  

      通过以上治疗,患者四处就医未能解决的问题得到了部分缓解,也对后续的治疗有了信心。

平调寒热以引火归元
      经过第二阶段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是仍然觉得胃胀,胃脘部发凉,并且双腿也发凉,同时伴随有口舌干燥、双手干燥,喜欢喝凉东西。舌体胖大,苔黑而腻,脉象浮大中空,但较之前有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针药并用及心理疏导,患者的焦虑情绪较前有了明显的改善,再加上进入夏天,所以此时患者的证型发生了变化,由原先的“肝气犯胃证”变成了“上热下寒证”,何为“上热下寒”呢,就是说患者既有口舌干燥、双手干燥、喜冷饮的“上热证”,同时又伴随有“胃部、双下肢发凉”的“下寒证”。对于这种病证的治疗,单纯清热会加重胃的寒凉感,单纯温胃治疗又容易助火,导致患者“上热”症状的加重。
      经过分析病证,选择了平调寒热、引火归元的方法,即把患者上部的热引入下部的胃和下肢当中,这样“上热”与“下寒”均可以得到解决,中药内服选择的是全真一气汤与交泰丸加减,这两张方子都有“引火归元”的作用,针刺选择胃脘部的中脘穴、下脘穴、天枢穴等穴位温胃散寒,同时选择下肢部的太溪穴、涌泉穴、昆仑穴以引火下行。如此治疗约一月余,患者的黑色舌苔逐渐褪去,“上热下寒”的症状得到了缓解。
      心境的改善与身体的舒适让患者的胃口大开,这就为患者解决了最后一个难题:那就是消瘦,患者半年内体重增加近5kg,生活也逐步恢复到了生病前的状态,看到患者不再来医院,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由衷高兴的同时,也深深地意识到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既要治疗身体上的病,也要兼顾到患者的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为更多的患者解决疾病带来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