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院区地址:济南市解放路105号
东院区地址:济南市历城区经十路5106号
客服电话:0531-55739999


近期,我院心血管内科一病区收治了一位常年心悸胸闷的患者,患者自述平时心悸乏力多年了,近半年来时常自感心脏扑通扑通慌乱跳动较前明显加重,而且稍微活动后就感觉气短,且伴出现心前区疼痛,过电感,活动后为著,伴胸闷、虚汗,时伴头晕、眼冒金星,我院门诊行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入院后,动态心电图示:24小时内的室性早搏高达46055个,早搏负荷接近50%。
患者入住关玉庆主任医疗组,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细致分析,关玉庆主任结合患者药物治疗及射频消融治疗的效果和患者预后,考虑患者为老年女性,频发室早已显著影响到患者本人的生活质量,室早负荷高,口服药物效果差,有行射频消融术的适应症,遂同患者及家属沟通,在完善术前检查的基础上,征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后拟行心脏电生理及室性期前收缩射频消融手术。
*孔庆赞主任在手术中
2022年2月28日,在苏国英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孔庆赞副主任医师、李昕耘主治医师在导管室局麻下行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 ,患者频发室早二联律,根据体表心电图,考虑左室流出道室早,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常规穿刺右股动脉及股静脉,分别置入8F鞘,经股静脉鞘置入10级可调弯电极至冠状静脉窦内,示CS 1-2上V波不提前于室早体表QRS波。经股动脉鞘送ST导管至主动脉根部,在carto系统指导下构建主动脉根部并行激动顺序标测,未发现理想靶点,遂将ST导管跨瓣操作,于主动脉瓣下AMC标测到最早激动点,提前体表QRS波25ms,单极图呈QS,于靶点处以40w冷盐水/功率模式放电消融5s室早消失,继续巩固消融,共放电480s,观察30分钟室早未恢复,遂结束手术。拔除鞘管,局部压迫止血返回病房。 *术后床旁常规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律,ST段略压 *术中定位消融 患者术后40天来院复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小,EF值提升。患者心功能已较前得到明显改善,动态心电图示室性早搏已从原来的近5万次/天下降至189次/天,患者手术得到了完美效果。现在患者再也没有出现心悸,乏力,头晕、眼冒金星的感觉了。患者及家属对我院电生理团队表示了由衷的感谢。 室性早搏的概念和病因机制 室性早搏是指在窦房结冲动尚未抵达心室之前,希氏束及其分支以下心室肌的任何一个部位或室间隔的异位节律点提前除极而产生的心室期前收缩,称为室性期前收缩,简称室早。(通俗点意思,心室有了自己的想法,想造反却实力不允许)。 在标准的12导联心电图(ECG)上,一般人群的患病率估计为1%-4%,而通过24h或48h动态心电图检测则高达40%-75%。 正常人与各种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早。正常人发生室早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各种原因如不良生活方式(精神不安、过量烟、酒、咖啡)、结构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病人)、药物(洋地黄、奎尼丁、三环抗抑郁药中毒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之前常先有室早出现)、电解质紊乱均可导致心室肌自律性增高,早期或晚期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以及心室肌局部的微折返均可能引起室早。 正常人室性早搏≤100次/24小时,或5次/小时。 按照室早发生的频度,在任何一分钟内,看到5次以上的室早就可以诊断为频发室早,不足5次的为偶发室早。 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显示室早总数超过7200次的为频发室早,而少于7200次的为偶发室早。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室性早搏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大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偶发室性早搏也可引发严重的症状,包括心悸、胸闷、心跳停搏感等。部分室性早搏早可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及重要脏器血流灌注不足,由此引发乏力、气促、出汗、头晕等。 区分良性还是恶性室早 良性: 少数到几十个PVCs,起源于右心室和左心室的不同位置,是正常日常节律的一部分 QRS 形态学是单形的,右心室流出道/左心室流出道或左心室束的起源 二尖瓣或三尖瓣环周围 恶性: 多种形态PVC,更有可能具有在潜在的结构异常、缺血或离子通道病 PVC(>1500-2000/24h),合并二联、三联或非持续性室速 多点起源和/或随着运动增加PVC 患者起源右心室多型性PVCs(左室功能正常),应及时调查,排除致心律失常的右心室 发育不良/心肌病或结节病 左心室起源的多灶性PVCs,排除非缺血性心肌病 短耦合间期PVCs,可诱发多态室速或室颤 室性早搏的治疗方法 对于疑似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患者,应积极治疗室早。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治疗策略不宜过于积极,经医师反复解释并告知室早的良性特征后患者临床症状仍不缓解者可给予适当治疗。对于合并结构性心脏病的室早患者,尽管症状也可成为治疗室早的依据,但更应侧重于结构性心脏病的治疗。 1、药物治疗 对于无结构性心脏病且症状轻微的患者,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给予安抚。对于健康教育后症状仍然不能有效控制的患者,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但疗效有限,甚至与安慰剂相比并无差异。 虽然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可能更有效,但在无结构性心脏病室早患者中应用此类药物的风险-获益比并不清楚,甚至可能会增加合并严重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治疗前应进行谨慎地评估。 2、导管消融治疗 对于室早诱导性心肌病患者,应积极推荐导管消融,以期根治室早、改善心脏功能。对于症状明显的频发室早患者,可以推荐导管消融治疗,但具体室早负荷多少为导管消融的最强适应证尚无定论,实践中大多以室早24h>10000次为筛选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无症状患者出于升学、就业或妊娠等原因而要求导管消融,待充分与患方沟通后,亦可尝试导管消融治疗。 室早消融的成功率与其起源部位高度相关,流出道室早的导管消融成功率较高,而部分区域的室早如冠状静脉、心外膜、左室顶部及乳头肌等部位起源的室早消融难度相对较大。 理想的消融目标是彻底消除室早,但即使部分消除室早也可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和左室功能。多形性室早或术中不能诱发的临床室早,会降低导管消融的成功率。室早导管消融术较安全,目前报道的室早消融的并发症发生率大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