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院区地址:济南市解放路105号
东院区地址:济南市历城区经十路5106号
客服电话:0531-55739999


相信大家已经看到CMOSS研究的发表(链接地址:热烈祝贺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焦力群教授CMOSS研究登顶JAMA杂志),在此,向包括我自己在内的整个研究团队,向主PI焦力群教授、马妍教授祝贺,的确非常激动,因为这是中国神经外科开放性手术第一个登上顶刊的临床研究,是整个中国神经外科界的荣耀,我非常高兴可以分享一些自己的感悟。过去的十年,我与焦力群教授的关系,堪称是从“个人的密切协作到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整体合作”的“黄金十年”。
初识“焦博”
记得是在2008年,宋冬雷教授在家乡南通组织了一个学术会议,我有幸前往,当时就给我介绍了一个同样年轻的医生,“这是宣武医院的焦博”,因为他一直专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恰是我们曾经忽视的、而准备去努力发展的领域,又是志趣相投的同龄人,自然就熟络起来。之后,我曾经到宣武医院短暂参观一段时间,就是希望学习宣武在缺血性疾病的工作经验,那时的他,跟着凌锋教授等人一起叫我“小顾”,直到后来才知道,原来我比他年长数月,从此我就成了“老顾”。
初识时的我们,都是三十多岁,虽然是最辛苦的临床一线医生,但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压力,无数次一起畅谈,关于疾病、手术、让我们痛苦的并发症,甚至是不解和抱怨,我们拥有所有年轻人都有的冲劲和迷茫。记得那一年,在天津,虽然已是深夜,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憧憬中国脑血运重建的未来,有洪波教授、邓建平教授、焦博和我,大家相约以后全力投入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倏忽十余年,只有焦博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了。
深度合作
华山医院拥有国内一流的神经外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病人,每天面对大量的肿瘤、出血性疾病等传统神外疾病,其实我们对于缺血性疾病的重视是比较晚的,但大量患者的需求让我们开始放弃自己最熟悉的经验,勇于挑战自己的短板,也就是那时起,宣武和华山两个团队的合作愈发紧密,我去过宣武参观,马妍也来到我们这里交流,焦博多次来华山讲课,徐斌教授也到宣武去做手术,每一次的双方交流,都得到了周良辅院士、凌锋教授、毛颖教授和赵国光教授的重视,并不断督促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和研究。
2012年,宣武准备牵头申报科技部十二五支撑计划,第一个找到我,希望一起做一些事情,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CMOSS研究,以及去年的CASSISS研究,那个时代的我们,确实非常稚嫩,对临床研究一知半解,却对自己的技术无比自信,但马妍的认真和执着保证了这个研究的正确方向,也让我们两个团队的年轻人有了更深的相互了解。
2016年,宣武再次准备牵头申报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还是第一个找到我,这时的我们,已经有了对疾病更多的相同理解,和对未来更多的默契共识,在北京那个炎炎的夏日,我们几位就这么西装革履的走向答辩场,十三五,我们又对脑血流动力学障碍进行了深入研究。
就在这合作的十余年中,我们各自的团队逐渐有了大量专注于缺血性疾病的神经外科医生,有了自己的学术交流平台、学会组织,大家从不相识到闻名,从客客气气交流到激烈学术争辩,我们的合作也从表面的礼貌客气变成更有深度的科学探讨,天坛、宣武、华山的合作愈加紧密,逐渐起到引领国内神经外科脑血运重建的作用,未来的五年、十年呢?
国家中心
2021年,华山、宣武、天坛三家医院获批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这并不是一个荣誉的牌匾,而是政府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01/
“针对神经专业领域内全国疑难危重症的重大需求,通过制定诊疗规划、编制疾病诊疗指南、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等方式,积极开展诊断与治疗,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诊疗技术。”
在临床上,我们努力挑战新技术应用,提升医疗质量,从CMOSS研究中可以看到,中国神经外科医生可以获得比北美医生更好的手术安全性。
02/
“培养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扩充高层次医学人才队伍,积极探索高磁性的人才引进机制,高效率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辐射的人才输出路径,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扩容的源动力”。
培训人才一直是医院的重中之重,但对于国家医学中心而言,我们又要做的不同,我受医院委派到福州两年多,与福建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这种新的模式可以持续输出优势人才,跨地域培养更多优秀医生,让百姓体会到真正的医疗同质化服务,而我们两个同龄人又一次非常契合的走向一个方向,焦博也在最近被任命为“宣武医院济南医院”的院长,作为一个济南人,相信他一定能够在家乡再创CASSISS和CMOSS的高度。
03/
“牵头搭建生物样本库等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和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研究,构建大规模临床研究队列,开展药品、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研究;搭建满足实际需求的高效创新平台,促进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产出更多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医药和器械产品,推进我国向国际医疗行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这是我们已经做过的,并将持续发力的方向,对于中国人群而言,我们具有与欧美人群不一样的疾病谱,就像是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占据了东亚人群1/3-1/2的发病原因,迥异于其他人种,我们有责任针对这些疾病去深入研究,从疾病的发生机制、发病因素、影像评价、治疗策略到新型药械研发,都是未来我们将做、也必须要做的事情。就在近期,我们在CMOSS的基础上,设计启动了CMOSS-2研究,华山、宣武、天坛三家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通力合作,汇同国内十余家高质量医院再次针对颅内外动脉搭桥手术进行深入研究,这已经不再是十几年前,那几个年轻人的私下盟约,而是一次国家层面的科技战略工作,我们会做得更好。
再次恭喜CMOSS登顶JAMA杂志,为专注脑缺血的神经外科医生们增强了信心,我们这些人,相识相知十余载,虽已有华发,但内心仍有当年的与热血,未来,期待更多年轻神经外科医生投入其中,中国人的疾病需要我们中国医生自己来解决!
作者简介
顾宇翔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山医院党委副书记,神经外科副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华山医院福建医院执行院长。目前主要从事应用血管内介入、显微外科及复合技术对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的临床诊治工作,同时开展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相关应用研究。目前担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脑血管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卒中学会复合介入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卒中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中国临床神经科学杂志”及“中国脑血管病杂志”编委等。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教育部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多项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