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不可怕,健身也要健心
时间:2021-03-17
作者:
发布人:超级管理员
点击量:0
编者按
“中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有72.3%的人群尚不知晓自己处在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等各类精神心理疾病中。更让人惊讶的是,超过90%的心理障碍患者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患病……”近日,由本报和济南市中心医院联合举办的“关注健康我们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走进解放路社区居委会,济南市中心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治医师安保增为30多位老人带来了与精神卫生相关的疾病保健常识,从介绍精神卫生和精神障碍概念开始,详细讲解了什么是健康?精神疾病如何防治?如何保持和促进精神健康等市民关注的话题,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得到了到场市民的一致认可。
整体健康才是真健康
“一个人活在世上,不但要有个健康的身体,而且更需一个健康的心灵。也就是说不但要健身,更要健心。如果大家都能够像天真孩子一样欢笑,像智者老人一样去思考,永葆一个良好的心态,你的人生就一定会美满……”安保增的一席话赢得在场老人们的一片掌声。
那么什么是健康?很多人认为“无病即健康”,这是片面的的。安保增指出,现在我们关注的是整体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这才是真正的健康。现在有两种简单判断自身健康状况的方法。一种是“5快3良好”的健康标准,“5快”主要体现在身体方面,快吃,快便、快睡、快语、快走。这里的快吃指胃口好,吃得愉快、快便指排便顺畅、快睡指入睡快,睡得好、快语指口齿伶俐、快走指行走自如。“3良好”则体现在心理方面,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种判断是依靠心理健康的标准,具体包括智力正常、善于调控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人际关系和谐、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人格完整与稳定、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看看自己哪些已经做到,哪些做得还不够,那么对自身健康状况也有了个大概的了解。“那有没有通向健康的捷径呢?”这是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对此,安保增给出了明确的,从不吸烟、有规律地体力活动、晚上睡7至8小时、保持正常体重、适度饮酒或不喝酒、吃早餐、两餐之间很少吃零食,做到这7大健康保护行为,便找到了健康之路。要注意促进健康的膳食习惯,经常运动,并建立支持性心理社会环境。此外,一定要远离损害健康的行为,一、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如饮食过度、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挑食、嗜好致癌性食物;二、不良病感行为,如疑病、恐惧、讳疾忌医、不及时就诊、不遵医嘱、迷信、放弃治疗而自暴自弃等;三、日常损害健康行为,如吸烟、酗酒、吸毒、不良性行为等;四、致病性行为模式,如争强好胜的A型行为和好生闷气的C型行为。
切莫忽略心理疾病
如果你长时间地感到精力不足,或长期处于颓废、自责的情绪之中,那就有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据安保增介绍,由于人们对心理卫生的认识和重视不够,许多人对心理不健康所反映出的一些生理疾病症状,如长时间的心慌、乏力,无理由的不舒服、易疲倦等当成是生理方面的疾病,结果吃药无数还是治标不治本。安保增就曾在临床遇到一位颇有代表性的女患者。她40多岁的时候突然变得整天无精打采,工作能力也不断下降,而且常感心慌气短。起初通过检查医生认为她患了慢性胃炎,心电图也有早搏现象。可吃了不少药,病情还是不断反复,而且持续了五六年之久。后来,她来到医院心理咨询科,通过了解发现她家庭和睦宽裕,儿女也事业有成,生活美满,为她进行心理检测,结果发现她患有更年期忧郁症。于是,对她进行了抗忧郁治疗。结果一周后,这位患者身体症状有了明显好转,心情也舒缓了很多。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早搏现象和慢性胃炎也随之消失。
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人的精神问题逐渐凸显。研究表明,健康状况差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如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等,另外,老年人退休后,角色的转变、单调的生活、“空巢”现象、丧偶、与子女关系差等因素,都可导致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为此,安保增提议,老人要多去参加社交活动,多交老年朋友,另外有一些老人通过网上交友来缓解自己焦虑情绪,也是可行的,但要注意适可而止,不可过分沉迷。同时,老人抑郁患者应走出家门,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适度锻炼身体,多接触人群。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不可怕
“其实精神疾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安保增表示,大多数人对精神卫生知识、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和歧视现象较为严重。在他看来,精神疾病也像其他任何疾病一样,任何人都可能在某个时间患上此病。其实并非所有的精神疾病都如此可怕,轻微的心理疾病其实是不用住院治疗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焦虑、抑郁、狂躁等情绪,自己无法排解时一定不要讳疾忌医,应该积极到医院就诊,让情绪回归健康轨道。
据悉,儿童行为问题、学生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性痴呆和抑郁、药品滥用、以及重大灾害后心理危机等问题也明显增多,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疾病,由于心理健康知识在我国不够普及,人们通常认为疾病多是指一些器质性病变,周围人也多把一些心理病态视为“小心眼”、“想不开”、“思想狭隘”等。由此导致这类人群备受心理疾病的折(,甚至于出现等悲剧。目前,全国各类精神病的患病率已达13.47‰,共有精神病患者1600万。抑郁症患者约有3000万。接受治疗的人数却只占全部病人的20%,八成病人缺乏治疗。山东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9.48‰,有重性精神障碍患者近100万,其中有明显肇事肇祸行为倾向的近10万,重症抑郁症患者400余万。
(本报记者 杨晨 通讯员 马庆林)
特 别 提 醒
由市中心医院和本报联合举办的“关注健康 我们在行动”大型公益活动都安排在9点到12点在市中心医院放射四楼会议室举行,每次活动结束后将会有该专业医生进行现场答疑,12月7日“关注健康 我们在行动”的活动主题是“头晕的常见原因及防治措施”关注健康,济南市中心医院在行动,泉城医护专家在行动,我们大家一起在行动。欢迎广大市民和读者踊跃参加。